包青天:铁面无私名留千古,为何包拯的形象这么深入人心?

编辑:admin 日期:2021-01-22 15:38:13 / 人气:

最近看到一个问题让人发笑,有人问到:“包拯为什么不为岳飞申冤,眼睁睁看着他被莫须有的罪名陷害?”要知道在古代没有时光机器,当然现在也没有,包拯是北宋人,而岳飞是南宋人,就算包拯多活了40多年,岳飞还只是襁褓中的婴儿。但不得不说,铁面无私包青天的清官形象仍活在我们心中。
包拯,字希仁,是庐州合肥(今安徽合肥)人。宋仁宗时考中进士,从建昌(今江西永修)知县做起,一路官运亨通,后面官至三司使,枢密副使等职位,在他的官场生涯中,判案公正廉明,引来众人的一致好评。在嘉祐七年(1062),包拯病逝,终年六十四岁,宋仁宗为了表彰包拯生前功勋,特意追赠其为礼部尚书,谥号孝肃。
包拯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,他的形象常常出现在如今的文艺作品中,现实中的包拯肯定没有艺术作品中的完美,最大的差别就是包公不可能审过这么多冤案,包拯在开封府的时间极短,只在府尹干了一年半,就算不吃不喝不眠不休,也不可能审出两百集的电视剧,可为什么包拯的形象这么深入人心,让我们这么推崇呢?
一、他是一个心中藏有赤子之心的大孝子
包拯出生于书香门第世家,少年时候便勤学善思,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,立志做一个好官,虽然大多数官员都是这样的志向,但真正能做到可不容易。他在28岁中进士,被授为建昌知县,因为父母年迈,就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,为的是能伺候双亲,忠孝两全。所以朝廷改其为授和州(今安徽和县)监税,虽然已经离得比较近,可父母仍然不愿意随同包拯一同赴任,左右为难之际,包拯毅然决定辞官回家,侍奉双亲,这一守就是近十年,直到他的父母相继去世,守丧期满,才重新入仕。包拯辞官侍奉双亲的故事让世人钦佩不已,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也肃然起敬,赞美包拯“少有孝行,闻于乡里”。在宋朝这个重文轻武的时代,士人入仕求之不及,都憧憬着金榜题名和光宗耀祖,可以做到如此,说明了包拯具有赤子之心,对他能做个清官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二、这个清官很会“怼人”
虽说包拯任开封府尹不长,审的案子也不多,但是却弹劾了不少人。包拯根据当时的朝政情况,针对性地向皇上提出过许多批评意见,对朝廷上下的不合法、潜规则状况也毫不留情的一一曝光。其中最著名就是莫过于七次弹劾王逵,王逵是一个江西的小吏,为了结交上层权贵,随意增加赋税以此来行贿,包拯得知后便上书弹劾他,但朝廷中有人却把此事压下,包拯没有轻易不罢休,终于在弹劾第七次后,使其伏法。
包拯经常为了一个人、一个案件往往反复上奏,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势。他弹劾仁宗亲信的太监阎士良“监守自盗”; 弹劾宰相宋痒身为重臣却毫无建树;弹劾张尧佐因为侄女是张妃(未来的温成皇后)借势得以官运亨通,据理力争此举不妥,各种吐槽的唾沫喷了宋仁宗一脸,宋仁宗一边用袖子擦脸,一边还点头称是。近乎各种人都弹劾了个遍,当真是不畏强权,会“怼”的清官!
三、时势造英雄,伯乐宋仁宗
在宋朝是个言论相对自由的时代,文官地位水平高,谏官可以广开言路,御史可以风闻言事。包拯能监察百官,敢于弹劾权贵,和宋朝的宽松政治环境分不开。在宋朝文官工资普遍高,当时的制度是高薪养廉,可谓是封建官员的福利,但是就算高薪养廉也收不起贪官的贪念,贪污现象还是十分严重,像王逵一样剥削百姓的贪官还很多。像包拯这样清廉正直,敢于为他们发声进谏,愿意为百姓打抱不平的好官少之又少,所以他自然会被百姓爱戴和称赞。
宋仁宗可谓是包拯的伯乐,赏识提携包拯,不仅经常听取的他的意见,还对他十分的宽容。换成别的皇帝,哪个谏官敢把唾沫星子喷皇帝脸上,恐怕就是直接砍头,在一些朝代甚至抬头多看几眼皇上就可以治罪。俗话说君威难测、伴君如伴虎,宋仁宗的“仁”可见一斑,名副他也成就了包拯。嘉祐七年(1062)包拯病逝,终年六十四岁。仁宗亲临吊唁,并为其辍朝一日。

现在致电 022-66889888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Top 回顶部